中国球员在欧洲足坛遭遇系统性歧视的现象再次引发关注。前国脚张稀哲近日打破沉默,详细回忆了2015年效力德甲沃尔夫斯堡期间遭遇的不公待遇,揭示了欧洲足坛对中国球员的深层偏见。
2015年冬季转会期,正值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张稀哲加盟沃尔夫斯堡,却经历了令人费解的半年冷板凳时光。令人诧异的是,即便在球队提前锁定联赛亚军、比赛进入无关紧要的收官阶段,时任主帅黑金依然拒绝给这位中国中场任何出场机会。更耐人寻味的是,俱乐部曾专门安排张稀哲返回上海参加赞助商活动,并以承诺上场时间为条件说服他配合商业行程,但这一承诺最终成为空头支票。
这段经历对当时处于上升期的张稀哲造成深远影响。2013-2014赛季,他在北京国安交出了进球助攻双双上双的惊艳表现,其数据表现甚至能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恒大外援孔卡比肩。然而德甲半年的边缘化处境,不仅中断了他的职业发展势头,更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的竞技锐气。
展开全文
张稀哲看来,欧洲教练对中国球员存在难以逾越的认知壁垒。他尖锐指出,即便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中国球员获得出场机会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其他球员。这种系统性偏见在沃尔夫斯堡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球队中场核心德布劳内展现的顶级视野和传球技术令张稀哲受益匪浅,但这些学习机会终究无法弥补缺乏实战的遗憾。
足球评论员张辛昕在分析这一事件时强调,张稀哲的遭遇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当时的沃尔夫斯堡正值队史巅峰,不仅4-1大胜拜仁,更有多名主力随后加盟豪门俱乐部。但即便如此,在无关排名的比赛中仍拒绝给予中国球员机会,这种选择显然超出了竞技层面的考量。
中国球员在欧洲足坛的困境已成痼疾。与日韩球员近30人的欧洲留洋规模相比,中国男足目前在欧洲主流联赛的生存空间几乎消失殆尽。虽然中国足协近期积极推动与西班牙足协等机构的合作,试图为球员留洋开辟通道,但张稀哲等人的经历表明,改变欧洲足坛对中国球员的刻板印象仍需时日。
从郑智、邵佳一到张稀哲,中国球员在欧洲赛场的挣扎轨迹惊人地相似。其中张稀哲的案例尤为典型——在完全不影响竞技结果的比赛时段都难以获得出场机会,这种极端处境清晰展现了系统性偏见的存在。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中国球员的个人发展,更成为提升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无形壁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